刘红云自观室
小腿部位总结

本部分为小腿部位,又称为七七部位。本部分总计28 穴名,64 个穴点


七七部位、八八部位为董氏针灸穴位之核心部分,乃是董氏针灸中最重要穴位部分。为董氏针灸穴位之精华所在,穴位密集,重要穴位多、治疗范围广,临床常用于全身功能调整及脏腑症候群之整体性治疗,效果迅速而显著。


多数穴位均为倒马针并用,这是本章穴位最大特点,也是与十四经穴区别最大的地方、从中可以知董氏针灸之精湛处。


在学习这一部分穴位时要深入领悟,知其内涵,明穴之用,辨穴之长,熟穴之伍、以穴尽其用、充分发挥穴位应有的治疗作用,可创出针灸许多奇迹,种种疑难之疾可愈于霍然.


本部分穴位多数皆为重要穴位,只有个别穴位用之相对较少、根据临床运用情况可将穴位分为一、二级,一级为最常用穴位,是必须深入掌握的穴位,二级穴位为次常用穴位,为系统性掌握穴位,这一分类法可供读者学习时参考。


一级穴位: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副穴,四花下穴,腑肠穴,四花里穴,四花外穴,天皇穴,肾关穴,地皇穴,人皇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足千金穴,足五金穴,外三关穴,光明穴。


二级穴位:搏球穴,上唇穴,下唇穴,四肢穴,七虎穴。


本部分取穴要点


七七部位为小腿部位,这一部位的穴位临床功效非常强大,治疗范围极为广泛,所以这一部穴位是董氏针灸穴位学的核心部分,通过这一部位的取穴来看,取穴较方便,解剖标志明确,易于定位,取穴简单、并且这一部位针刺疼痛性较差,因此本部位是董氏针灸穴位重中之重的一部分


应掌握腓骨、腓骨前缘、外踝、内踝、胫骨内侧后缘、腓肠肌、跟健、腓骨小头、髌骨及髌骨韧带等解剖标志。


于跟健正中央取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于腓骨的前缘取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腓骨的后缘取外三关

于胫骨内侧的后缘取人皇穴、四肢穴、地皇穴、肾关穴、天皇

于腓骨的边缘取四花上穴


特点及针刺注意事项


七七部位一大特色就是倒马组穴的运用,但是在临床运用中并不是一定要用倒马针,在有些情况下能用一穴就不用二个穴位,如能用四花上穴解决问题就不用其他配穴,下三皇也不一定三针都用,能用两穴就不用三穴、但是有些穴组一般很少分开用,如足三重穴、外三关穴、侧三里与侧下三里足千金与足五金穴等,一般不单独用穴,所以在临床应当明确这些用穴规律。


另外能用一侧穴位解决问题,就不两侧同用,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用针,是董氏针灸一直强调的用穴方法。


这一部位的取穴再一次证明了董氏针灸取穴的特殊性,强调了贴筋、贴骨进针法。


如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均扎在筋上,在古代进针中则为禁忌,而在董氏针灸中有意强调这一针法,还必须扎正,要在筋之中央;足三重穴紧贴腓骨前缘进针;外三关穴紧贴腓骨的后缘进针;四花上穴紧贴胫骨外廉进针,这皆是董氏针灸之特色。


这也就是所谓的体应针法,体应的要点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脉治脉。”这一针法特点早在《行针总要歌》中有类似之记载:“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针去,无筋无骨须透之。”经典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终始》也有相关之记载:“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