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云自观室
足掌部位总结

本部分为足掌部位,又称为六六部位。本部分总计17 个穴名,42个穴点。


本部穴位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分,这一部位穴位的位置多数与传统针灸的其些穴位位置相符或相近,如火硬穴与传统针灸之行间穴相近,火主穴与传统针灸之太冲穴相近,门金穴与传统针灸之陷谷穴相符,六完穴与侠溪,水曲穴与足临泣,火连穴与太白,火菊穴与公孙,火散穴与然谷,水相穴与太溪,皆与之相近或相符。


从这一部位的定穴来看,说明董师确实是传统针灸之大家,对传统的穴位理解之深刻,运用之独到乃针灸界少有,由此证明了董氏针灸穴位确实乃正经之奇穴。


本部分穴位主治要点及针刺注意事项


本部分穴位在传统针灸来看,皆为重要穴位,所以若能深入结合传统针灸来学习这一章节,则能事半功倍,轻松的学习。


这些穴位的运用多为传统穴位的进一步理解与延伸。水相穴与传统经穴肾经之原穴相符,太溪穴的重要性每一个针灸人皆能明白,是以补肾虚为用之要穴,董氏针灸之水相穴的作用依然是从这一角度而为出发点,用于肾脏炎、四肢浮肿、肾亏之腰痛、脊椎骨痛、白内障等与肾脏有关的问题,


其治疗更具体化而已;火连穴、火菊穴为传统针炎之足太阴之穴位,而董氏针灸将其命之为“火”。


这说明本穴则以心脾而用之。脾为土、心为火,土为火生,故心为脾之母,若脾虚则子盗母气,出现头晕眼昏、心悸、心脏无力、眼皮发酸等心脾两虚相关问题。


此二穴既可以解决;六完穴、水曲穴二穴对应正经上的侠溪与足临泣,而董氏针灸将其命之为“水”、说明二穴应对于肾,这是董师对此二穴的进一步发挥运用,


除了胆经之效,还用于水湿泛滥之疾,如四肢浮肿、关节肿痛、肌肉萎缩、肢体肥胖等:门金穴对应于陷谷穴,董师对此穴有效的拓宽了临床运用范围,其穴位应对五行中之“金”,金具有肃杀、收敛、潜降、清洁的特性,所以可用于上吐(潜降)、下泄(收敛 )、腹满(清洁)等症;


火主穴、火硬穴分别应对太冲、行间,在董氏针灸中被命之为“火”、火应于心、其治疗功效除了传统针灸之相关作用,又应之于心,临床主治各心脏之疾患,如心悸、心衰及心脏病而引起的头痛、胃病、神经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其功效远远优于传统针灸之心包经穴位。


木斗穴、木留穴为本部分最具特色的穴位,就其穴位所处的位置来看(二穴在第3与第4跖(zhi)骨之间)应在足阳明经脉,就其命名来看,应对于五行之“木”。由此可见本穴应是作用于肝脾之病者,就其治疗作用来看,也确为如此,


在临床中、肝脾同病者在临床甚为常见,正如中医名著《金遗要略》中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运用,这一临床运用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之间皆为相互联系、脏腑之间既有表里络属关系,脏与脏之间也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肝与脾在水谷精微物质的消化、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脾脏运化水谷之精微,是要靠肝的疏泄功能而实现的,胃以降为和、水谷到脾胃后在肝的疏泄功能下,才能把水谷转化成精微,并把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


肝脏若有病时,其疏泄功能不能进行,也即肝失疏泄,影响到脾胃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同理,肝也赖以脾胃化生的精血滋养,气血不足,肝得不到足够的濡养,就会加重原有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当肝有病时、应首先去强脾健脾治疗,使气血生化有源,使疾病有效痊愈。这也是中医治本的思想由此二穴的功用主要针对肝脾同病最为有效,治疗的范围也就十分广泛,临床当细心体会此二穴之功效,则有许多之妙用.


花骨四穴组因在脚底,针刺非常敏感,取之不便,故不能广泛运用、多用于相关的疑难之疾。


足掌部位望诊的临床运用


六六部位也是董氏针灸望诊的一个重要部位,其临床运用如下。

解溪附近为胃区;足背为前头区;外踝四周为耳区;足背外侧边及内侧边为偏头区


本部位取穴要点


本部位穴位虽然与传统针灸的穴位位置相符,但董氏针灸的穴位取穴与传统针灸取穴有不同之处,针刺时强调贴骨或贴肌健而刺,


如火主穴紧贴着第1、2跖(zhi)骨疗效强大,火连穴、火菊穴、火散穴紧贴第1跖骨底缘刺入,水相穴沿着跟腱前缘刺入,水晶穴在内踝尖之下紧贴骨缘针刺、所以在用穴时应当注意,这就是董氏针灸与传统针灸之别,看似相同,其实有别、应当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