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云自观室
火主穴
在第1跖(zhi)骨与第2跖(zhi)骨之间,去火硬穴 1寸
心脏支神经、心脏动脉、有感腓骨神经支、前胫骨筋。
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
当第 1跖(zhi)骨与第2跖(zhi)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去火硬穴 1寸处是穴。
针深 3~8 分。治手脚痛时,左用右穴,右用左穴
禁灸,孕妇禁针

火硬穴作用特性: 具有清心泻火、行气止痛、平冲降逆作用特性

火主穴作用特性:具有疏肝理气、活血祛瘀、通利下焦作用特性


1.火主、火硬二穴与传统针灸肝经原穴太冲、荥(ying)穴行间相近,而其名称不同、所言作用功效有差别,这与董师取穴立足点不同有关。


太冲、行间二穴是传统针灸的重要穴位,治疗作用广泛,功效肯定,是自古以来一直被重视的穴位。


尤其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瘀滞性疾病、肝火旺盛疾病日渐增多,成为当前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需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的患者大有人在,太冲、行间二穴也就大有用武之地。


2.首先从足厥阴肝经的经脉循行而看,本穴可用于头顶痛(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交会于颠):


张口不灵(足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本病所指的是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性疾病,笔者曾治疗数例相关患者、疗效满意、


如所治笔者一名学生,张口不灵数月,用他法无法解决,笔者以针刺火主穴,灵骨穴 1次明显缓解,3 次症状消失;


还常用于子宫炎、子宫瘤、尿道炎,后胎衣不下等多种妇科疾患(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人毛中,环阴器,抵小腹)足厥阴肝经是治疗男女生殖系统疾病最重要的经脉,


因为本经脉与生殖联系最为密切,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


强调了足厥阴肝经与月经病的直接关系,本穴组对口眼歪斜、咽喉肿痛也极具特效( 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hang sang)……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上述疾病所用仍然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其用早在古代就有相关记载。


如《百症赋》言:“太冲泻唇歪以速愈。”《标幽赋》言:“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

3.火主、火硬二穴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于心脏病的治疗、董师将其名定为“火”,火而应心,二穴其下最主要的是心之神经所过,因此董师将此穴组用于心脏病的治疗。


若从传统针灸来考虑,一是二穴处于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同名经,同名经同气朴求:二是其穴下有重要之血脉太冲脉,应于血管,心主血脉,所以能作用于心脏。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太冲、行间穴用于心脏病治疗之运用记载,如


《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灵枢·杂病》:“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sou)难,刺足厥阴”


二穴在传统针灸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运用中,皆是治疗心脏病的常用穴位。


临床常用于胸闷心痛、心烦意乱、心血管硬化及心脏供血而引起的系列相关症状。并可用于心衰,是强心之要穴。


在董氏针灸中二穴的命名以火而用之、有其深意。火主者,心主也,其深意在于运用了肝的生理功能结合体用来命名火主穴,其穴在足厥阴肝经,其用而在手少阴之心经。


肝生心(木生火),肝之木则是心之火之源头,以此上下荣养,无有休息;手厥阴与足厥阴为同名经,同名经同气相求,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则能有效地疏通经脉之功能,要比单纯直接调理病经作用强得多。这就是董师以火而命名此二穴之意。


此二穴对现代医学所言的高血压有特效,临床先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刺火主或火硬穴配曲池、正会、富顶穴、后枝穴、临床所用具有良好的治疗实效。


笔者在临床中以本组方为主穴治疗数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相关患者,取效非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