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云自观室
中间穴
食指第1节正中央。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神经。
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
当食指第1节正中央处取穴
5分针,针深 1~2分。
忌双手同时取穴。

[临床运用及说明]

大间穴:具有清心泻火,行气血、利湿热的作用

小间穴:具有清肺热、利咽喉、消肿止痛的作用.

浮间穴:具有理肠胃、利下焦的作用。

外间穴:与浮间穴作用特性相近。

中间穴:具有宽胸通络、调气降逆的作用


1.原著运用:治疝气成方——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主治疝气之特效针。这是董师原著所用之经验,五穴均有治疗疝气之功效。各穴作用中皆有这一功用记载。要求单手取穴。在五穴中皆言禁忌双手取穴。这是董师从以少取穴的理念而考虑,要求尽量减少用穴,反观时下的针灸多与此相反,多把患者扎的满身是针,其实多针并不一定增加疗效,反而可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造成耗气的情况,并且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这应是时下针灸医生所要自我反省的问题。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专业知识的不足,不能做到合理的辨证,合理的处方;还有的是为了多针便于收取费用的思想;再就是素质的低下,缺乏应有的同情心,所以造成了时下针灸多用穴的现实。董师对此特别重视、在很多穴位中都有禁忌双手取穴的记载,这并不是双手取穴会有什么危害,而是从尽量少取穴考虑、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其治疗理论,杨维杰医师从别通经理论而考虑,五穴在食指上、从经络来看,应归属于手阳明大肠,“肝与大肠通”,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从经络来看应为肝经之病,所以能治疗疝气。传统针灸中治疗疝气也多从肝经而治,如常用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等穴治疗,以暖肝疏肝为治。同理五间穴也能治疗睾丸坠痛、会阴部痛、尿道炎之生殖系统疾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凡用本穴组治疗能获取疗效者、多能在此处找到瘀络反应,也就是说,若是本穴的适应证,就会在此处有相应的反应、可见本穴处应是生殖系统的一个反映部位。记得在1年前曾治疗了笔者学生所接诊的一名慢性附睾炎患者,就是以大间穴、小间穴、浮间穴为主穴治疗《当时察看患者此处有瘀络反应 .1次症状缓解,3 次症状消失,长达几年难言之隐就仅用几穴而解决,患者对此连连称赞针灸之神奇。可见此穴组对生殖系统疾病有确实的作用。


赖金雄医师曾指出、本穴组治疗疝气应针对中医辨证为寒疝的患者、或是在此部位有瘀络反应点者用之有效、所以临证时应当明确,这是符合中医辩证思维的运用。


2.在五穴解剖中,仅有小间穴和中间穴含有肺分支神经、因此二穴还能作用于肺,能治疗咳嗽、咳痰之呼吸系统疾病,所以在小间穴功用中有吐黄痰的功效。其穴下有心肺神经,对心肺之疾有殊效,所以有心脏之疾并有咳嗽时。其穴有显著的疗效,其功效性已得到了临床的有效验证。中间穴有治疗胸部发闷的作用,笔者对此有所用。如曾治疗一青年男性患者、因感冒后咳吐黄痰重。用药效不佳,仅针小间穴一次立见大效。笔者针对吐痰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处理:咳吐黄痰用小间穴;咳痰不畅者用重子、重仙穴;痰多者用传统针灸丰隆穴。


3.大间穴、小间穴及中间穴治疗功用中均有治疗膝痛的记载,董师强调心与膝之间有重要的关系,认为治疗心脏的六位都能治疗膝痛之疾,如大小及中间穴、尤其是中间穴,还有心膝穴、心门穴、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等。杨维杰医师乃从别通经理论来解释这一作用原理,认为膝关节乃主要由足阳明胃经所过,胃与心包相别通,如内关治疗膝痛极具特效。各穴所治疗的膝痛不同、将在以下相关穴位对此解释。


4.赖金雄医师有用大间穴治疗手指麻的经验,治手指麻木时先针对侧的金门及束骨、再针本穴,其治疗原理笔者尚未其解;本穴组还能治疗心脏病,其五穴均有心脏神经所过、大间、小间及中间穴作用最效,若心脏有病者,在此处若见瘀络而刺血,可速见其效,中间穴浅刺 2 分则治疗心绞痛。


5.笔者针手指部之穴皆以 13mm 长度的针用之、针体细小,痛苦极小患者易于接受。


6.当代针灸对经络最重要的发现: 认为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经络因不同的深度控制着人体的不同部位,这一点对临床针刺治疗极为重要,而恰恰却被多数临床者所忽视。董师较早对此就有这一认识、并且极为灵活的运用于临床,在董氏针灸穴位中第一个穴位大间穴就强调了针刺深度的不同而效用不同。大间穴 5 分针,正下1分属心脏分支神经,正下2-2.5 分为大小肠神经。小间穴用 5 分针,针下1分治心脏,针下 2-2.5分为肺分支神经。在董氏针灸中还有诸多穴位皆是强调了针刺深度的具体运用。


针刺的深度对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临床中必须明确。决定针刺深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病情是决定针刺深浅的关键,穴位所在是决定针刺深浅的基础,患者年龄、体质是决定针刺深浅的重要条件。在掌握针刺深浅时要因病、因穴、因人灵活运用。如足三里浅刺可治疗下肢疾病,中刺深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深刺可治疗心肺疾患。治疗外感表证时刺风池宜浅,进针 7~12mm 即可,当治疗中风疾病之里证则需要深刺到20~30mm。请读者在临床中不断体悟运用。